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2016年 8月 9号今年初,Intel传奇领导人物安德鲁格罗夫(Andrew Grove)病逝。格罗夫的很多思想在90年代WinTel时代曾对中国的早期IT产业带来巨大启发。他所领导的Intel几乎是个人电脑时代的代名词。而他所著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为危机管理的经典著作,影响了好几代人。最近买了这本书的原版来阅读,感触良多,在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一些读书心得。
战略拐点
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一个叫“战略拐点”的概念展开的。格罗夫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战略拐点”,怎么识别它,怎么度过它,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这个“战略拐点”对于公司存亡的重要性。那么,“战略拐点”的特征是什么呢?书中讲了很多内容,但是核心观点就是:
- 过去成功的经验现在不太适用了,未来可能更不适用。
- 未来的成功模式是和过去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 对过去越留恋,就越无法过度到未来的胜利彼岸。
格罗夫反复强调,过去越成功,就越会成为战胜“战略拐点”的阻碍。因为管理者在困难和危机面前,最喜欢做的就是依靠过去的经验,使用曾经赖以成功的法宝。另一方面,也是比较容易忽视的则是管理者的感情寄托,也就是对于曾经的辉煌所付诸的情感投资。这是格罗夫在这本书中的亮点。很多时候,管理者并不是不知道应该去适应变化,去接受“战略拐点”的挑战,而是没法抛弃多年来成功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满足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情感。这里的例子,包括Intel自身在1984-1986年时需要从存储器向微处理器全面转型的时候,格罗夫和摩尔两位管理者大师的不情愿、犹豫不决,也包括IBM当年不愿意从大型机的业务转移到蓬勃发展的个人电脑的市场。格罗夫在书中指出,因为需要消除情感依赖而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整,往往成为了在“战略拐点”时期公司所不得不面临的抉择。
在1996年出版之后到今天整整20年时间,格罗夫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关于“战略拐点”的种种论述依然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并且为这段时间出现的很多“新案例”提供了理论框架。例如:
- 苹果公司自2001这十多年推出的iPod、iPhone以及iPad已经成为了其成功度过多个“战略拐点”的重要奠基石。今天的苹果公司已经不是在格罗夫1996年书里的那个WinTel大军下的失败者,而是在乔布斯带领下的革新者,一个新时代的领军人。乔布斯在个人电脑这个战场上没有占到先机,却洞察到消费电子产品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曙光,于是带领苹果公司度过了“战略拐点”,来到了新的高地。
- 与苹果相映成的则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在这十多年的境况。在模拟手机和数字手机时代如日中天的两个巨头,都没有把握住智能手机的“战略拐点”。重要原因,其实就是过去成功的包袱,经验也罢,情感也罢。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怕在于两巨头倒下的速度和程度,令人唏嘘不已。
- 格罗夫在书中专门用一章来讲互联网的挑战。1996年,互联网的泡沫还没有完全到来,而第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代表公司雅虎则才从斯坦福走出来不过两年。20年后,雅虎在成功成为第一代互联网巨头之后,没有抓住后面的好几次“战略拐点”(包括搜索、社交、移动等),于2016年被Verizon收购。
- 在第二个互联网时代风云驰骋的谷歌公司,面对Facebook的社交网络的挑战时,并没有完全体会到“战略拐点”的内涵。虽然高层下重金推广Google Plus,以期与Facebook一决高下,但实际上却因为丢不了自己的搜索老本行,并没有给Facebook带来多大的挑战。谷歌的搜索优势没有成为其转进到社交媒体这一“战略拐点”的武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数不胜数。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格罗夫的书里提供了丰富的指导思想,大多数过去曾经成功的公司在面对“战略拐点”的时候都深陷自己辉煌过去的泥潭,无法自拔。
直面现实
在“战略拐点”面前,格罗夫描绘的,其实是非常惨淡的现实。其中有这么几点值得重视:
- 伤亡:也就是有人要做牺牲,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底层、中层、高层。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转变中不在公司继续下去。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伤亡。而且,书中讲得非常清楚,从公司最高层,高管,就必须要认识到。今天开会的高管们,其中有一些人是无法继续留下去的。不管这些人员过去有多成功。
- 混沌:最开始的时候,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整个公司,包括管理层,是看不清楚前面的路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大家要能够适应这样的混沌。更重要的是要坦诚大家不知道前面的路,谁也不清楚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不愿面对自己的无知,又会让过去的经验来指导自己如何前行。
- 学习:在面对拐点的情况下,一定是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从高层到底层都需要用新的视野,新的技能来武装之自己。于是,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千万不要以为能够用以前的知识来顺应变化。拐点的本质在于以前的知识现在不适用了。
除了这些需要主动关注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作为人,需要被动注意的点。比如,书中提到,管理层在遇到战略拐点的时候,犹如普通人遇到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往往的第一反应是拒绝(Denial)。拒绝承认,觉得不可能。在1984年左右,日本半导体业的内存做得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的时候,格罗夫说,作为Intel,特别是作为内存的发明者,首先是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在这个拒绝的过程中,甚至是动用了很多测试的方法和流程,才最终不得不认可日本的产品要优于Intel自己的产品。
紧接着拒绝的举动,就是,“装作自己很忙”。很多管理层会使用各种方法,让自己忙起来,这样看上去就是在为公司的未来和转型做打算,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慢慢的。抑或是像普通人一样,突然爱好起“购物”,也就是收购公司。在采购的过程中精疲力尽。也就是说,管理层突然热衷收购其他公司,妄想通过收购来达到度过战略拐点的目的。而这个时候,公司往往还没有真正形成新的战略。公司的管理层,从思维到行为,都还和过去一样,于是,这些收购自然也不会真正有效果。收购本身无非是让管理层和普通员工感知到大家很忙,虽然没有忙对地方。这方面比较显著的例子,就是Marissa Mayer在2012年执掌雅虎以后,最初的日子里,战略并没有成形,却开始大肆收购。最终证明大多数这些收购并没有真正帮助到雅虎的战略转型。
战略拐点的核心思想在于管理层是否能够在这样混沌的犹如过茫茫沙漠一般的“死亡之谷”的过程中,有一套方法论支撑下来。格罗夫的这本书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著作。
大鸣大放与专注唯一
格罗夫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混沌(Chaos)和专注(Focus)的辩证关系。普通的观点可能是,一个公司,特别是大公司高速运转,最需要的就是组织内部的协调和思想的统一。有时候,这样的能力被称作是“专注力”。那么,在这本书中,格罗夫反而深刻阐述了“混沌”的必要性。也就是在公司转型的时期内,需要的反而是“大鸣大放”,需要某种程度的混乱。
认识到“混沌”的重要性是格罗夫关于战略转型期的创造性认识。其实,这一观点能够从我们前面提到的“直面现实”中推演出来。因为,包括公司管理者可能都在最开始的时候,无法预测公司的未来。甚至也不能够知道接下来的战略转型是不是正确的。即便是正确的,也没有人能够保证各种决策的有效性。这个时候,其实非常难以让所有人都统一到一个方向上。各种人会有各种质疑。格罗夫认为,减少质疑的方法,不是禁止“混沌”,而是要让大家在公开的、有价值的、坦诚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中进步,得到提升,能够为形成共识创造条件。这里,有一点,“真理越辩越明”的感觉。
在大鸣大放的过程中,观点和方向逐渐清晰,那么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专注起来,把公司的思想和资源都统一到一个点上。整个的转型战略就是这一个点。注意,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线或是一个面。格罗夫认为,在经历了“混沌”之后,公司已经精疲力尽,很难在一个面,或者一条线上组织起有效的力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做的,是有效得组织一个点上的爆发。
从“混沌”到“专注”,格罗夫认为这两者需要在公司内部动态、有机得组织起来。能够真正理解这两者的转换和每一个部分的特点,才是在转型期领导人的必须职责。
历史与今天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成书于20年前的1996年。自然,在书中用到的例子,都是来自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一个时期。从20年后的今天来看,很多例子非常有意思。
- 苹果: 在书中,苹果基本上是作为负面例子出现的。书中讲,大型机到PC机的转变中,整个工业界的形态从一家公司的“大包大揽”纵向布局,也就是从硬件到软件全包的一条龙服务,过度到了横向布局,也就是一家公司专注于某个领域(例如硬件,或者软件),整个行业分工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崛起了Intel和微软,也崛起了组装厂商Dell和HP。苹果在PC这个战场上,可以说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格罗夫认为乔布斯过于固守苹果自己要做纵向的布局,从而在横向的竞争中,无法保持公司的先进性。90年代的苹果,也在起起伏伏中,前途未卜。然而,同样是乔布斯,同样是纵向布局思维,在10年后的2000年代,iPhone和iPad所引领的移动时代则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在这个新的战场上,Intel和微软被抛完全被抛弃。这20多年的动态变化,不仅充满了戏剧性,而且让人深思。当然,苹果现在的成功,也恰恰说明了,没有不变的战略,在战略拐点面前,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不一定具有预见性,甚至是过去失败的教训,未来也未必就一定是错的。
- 电动车: 格罗夫在书中提到的,所谓“已经被证明是空想”的想法中,举了电动车的例子。书中并没有展开说,为什么这是一个“彻底的失败”(Complete Failure)。不过,从今天看,最有未来前瞻性,也是最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带动一个革命性变化的行业,就是Tesla引领的电动车的浪潮。今天,整个硅谷,除了Google、百度、Tesla在投身到电动车外加自动驾驶车的研发中以外,传统车行业的各个厂商也摩拳擦掌,生怕自己在这轮竞争中被淘汰。20年前,电动车也许的确是一个失败的概念,但时至今日,在经历了20年的蛰伏,电动车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也是一个深刻的观点,那就是过去失败的想法,未必是未来成功的阻碍。
- 互联网:格罗夫在书中给了互联网高度的评价,并且预测互联网能够颠覆广告业。想想这是20年前,在Google、Facebook彻底推动广告业之前能有这样的预测,足可以见到格罗夫对行业的分析能力。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即便是正确的预测,一个行业也许需要很多年时间才能够成熟。如果能够在这样的间隙内找到机会,才是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结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这篇文章只是试图给大家展示几个这本书中的关键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